176-3732-6777
  • $
新闻导航News Navigation
联系我们Contact Us

    梦天心理

    咨询医生:王医生
    咨询热线:176-1310-2066  176-3732-6777

    地址:博大街食博园南区18-1(一中高中部西门西60米北拐角处)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心理咨询文章
心理咨询文章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长大后却突然变了样?

信息来源:www.cymtxl.cn |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7日

先来说一个案例:

 

有一个孩子叫雯雯,从小就非常的懂事,学习成绩也很好,一直都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可没想到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比平时模拟考试低了3、40分,痛失自己理想的大学。

 

但是她不服输,决定复读一年继续努力,妈妈仔细思考了一番之后决定支持孩子复读,也为她找了所不错的学校。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孩子妈妈对让雯雯复读这个决定后悔不已的同时,也十 分的纳闷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来到了复读学校后,雯雯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最严重的一次,她在宿舍里做题,而舍友在吹头发。或许是吹风机的声音惹恼了本就因题目心烦意乱的雯雯,于是她抄起热水壶直接将一壶水倒在了舍友头上。

 

还好水放了很久,并非滚烫的开水,但学校面临这种极端行为却不同意再让她继续住校。

 

雯雯妈妈没有办法,只能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陪读。

 

但接下来雯雯的表现让她手足无措。雯雯白天嗜睡,经常逃课,晚上整夜的熬夜玩手机,还发现她有网恋行为。

 

而更糟糕的是雯雯经常用钢笔在自己的手臂上划出各种伤痕。在班主任的强烈建议下,妈妈带着雯雯去了医院。医院的诊断结果是中度抑郁并伴有双相情感障碍。

 

妈妈和周围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雯雯怎么突然就学坏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多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都有类似的结论:从小看起来越是“乖巧懂事”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会越发的明显。

 

有两个著 名的心理学实验可以证明这个结论。

 

一、恒河猴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分别交给两位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冰冷妈妈,但上面挂了个奶瓶。而另一个则是用软绒布和海绵包裹做成的柔软妈妈。

 

结果发现,在过去的24小时里,这些小猴子有大约18个小时是在柔软妈妈上度过的,而只有当它们饥饿难耐的时候才会去冰冷妈妈那里喝奶。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小猴子受到惊吓后,会立刻跑向柔软妈妈,并在柔软妈妈怀里逐渐冷静;而没有绒布妈妈 的小猴子则会瘫倒在地,抓挠自己甚至撞击头部和大声尖叫。

 

而这些小猴子日后即使重新回到猴群之中,它们也很难和其他猴子正常交往。

 

这也说明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母亲的爱抚、接触和关怀方面的情感需求远大于对吃奶的生理需求。

 

去年年底留下了5000字遗言后,跳海自尽的摄影师鹿道森也是如此。他作为一名留守儿童,虽然亲戚对他关爱有加,但是那种无依无靠的不安全感却始终伴随着他。他就像一艘带有漏洞的小船在父母的控制欲、校园霸凌、抑郁症等冷水的侵蚀下,生命之舟一点点走向了沉没。

 

所以,孩子生命之初,父母最应给予的不是富足的物质条件,而是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父母建立的情感连接。这样孩子才能发自内心的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

 

二、戒断母爱实验

 

这个实验放在现在来看多少有点受伦理和道德的谴责,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但它却真 正的向我们揭示了孩子在缺少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会有多么难以解除的后果。

 

上世纪,美国曾流行过一种教育方式,叫哭声免疫。就是说少亲吻、拥抱孩子,绝 对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手和亲额头,只有当他完全不哭了,才可以抱一下。

 

这个方法的创始人就是美国著 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他认为,应该把孩子当成机器一样,训练矫正。避免感情过剩,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

 

在这种观念下,他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进行了实验:不轻易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避免肢体接触,拒绝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可想而知,这样缺乏温度的管教下虽然大儿子成为了一名优 秀的精神分析学家,但自己的抑郁症却严重到无法治疗,最 后在30多的时候自杀身亡。

 

女儿也是如此。而另一个儿子则是选择流浪在外,只能靠救济过活。更可怕的是这种问题延续到了后代。花生的外孙女曾表示自己妈妈沉默易怒、常年酗酒,结果自己长大之后也常常自寻短见、酗酒无度。

 

我们所谓的严厉教育,是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手段,对未成年人强制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它不符合人性,且其中并无教育元素,只是单纯的一种矫正和破坏行为。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进行的是情感支持,其次才是道理约束。

 

其实很多孩子的“乖巧”,是以牺牲自己的活力为代价的。他们要么缺乏安全感,不敢表达情绪;要么没有依托,只能压抑内心的需求。这就是很多乖孩子长大后却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比驯化一个孩子,我们应该为孩子的内心建起一座坚实的灯塔。

 

这样,童年才会成为治 愈他们一生的光。